肥羊小肉松

想啥就写啥 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 不想写就不写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也说红包

吃早饭的时候读到本期《经济观察报》刊登的“电动牙刷”文章,讲的是媒体收红包的事,说点我的体会吧。

记得进入汽车媒体第一次收红包是在现代汽车的新车发布会上,当时领了一个纸袋,内有资料、红包和礼品(电子相册)。回家打开一看,发现信封里居然装了500大元,出乎我的意料,第一反应是发了一笔小财(相当于税后工资的1/10,而且属于汽车编辑的顶薪水平),仔细一想觉得不对劲。古语有云,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平白无故的我干嘛要收着几百块钱呢?

后来我找到现代汽车的市场部,想直接把红包退给她,结果人家根本不收。估计当时她肯定以为我对其工作有啥不满,上门以退红包为由挑衅来了。随后经过反复沟通,人家终于明白我是啥意思,才通过公关公司把红包给退了。

之后我就长了个心眼,但凡出活动,拿到纸袋就把信封挑出来,当场返还,也不做什么解释,确实也没啥好解释的,这样倒是省却很多麻烦。

外人可能不是很清楚,在媒体圈,红包(媒体费、车马费)是个公开的“潜规则”。别的不清楚,汽车圈肯定如此。任何厂商(经销商)组织的任何活动(发布会 试驾 自驾游)均有红包相赠,三年前的行情是500元,这两年没收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红包并不代表什么,也就是说厂商一般来说不会因为给了你个红包就提什么要求,这只能算是一个基本费用,维护关系。

汽车媒体,特别是网站,编辑收入非常低,入门也就是2K多,最高不过6K,而且集中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点钱对于外地人而言刚够吃饭而已,所以多出活动收红包已经成为必要的生活收入来源,大家确实也没那个底气不收。人穷志短,再说了公司也是收广告费给人平安,编辑为何拒收呢?主编收的那才叫多呢。

如果厂商找编辑写软文,帮忙宣传,一篇稿子给几千块钱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主编级别的,年底还有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的大红包。

媒体,尤其是汽车媒体就是这个现状。

汽车媒体收入来源于厂商广告投放,拿了人家的钱只能看人家脸色。编辑参加活动拿试驾车也要通过厂商公关部,不听话的话有什么好事都不带你玩。多方面因素综合,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汽车媒体,大家都是在给厂商打工而已。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对于《Social Network》开场5分钟的分析


00:00 ---------05:24         Mark与前女友Erica Albright在Thirsty Scholar Pub喝着啤酒聊天

特点:不同于常规,电影开场从第1秒就直接进入小高潮。
比如《Heat》,开场为空镜头,罗伯特迪尼罗走路,进入某地后厨,最后开走一辆车,全程很平静,期间出导演编剧制片主演人员表,然后还有几个镜头交代主要人物的准备活动,经过铺垫之后,开始第一个小高潮——打劫运钞车。

为什么这么做?
符合Facebook网站、创始人以及粉丝的快节奏,直来直去,不铺垫,一上来就玩真的。

这场戏的目的?
提纲携领
大量的对话提供了很多信息,因为本片的重点是Mark这个人,开场戏让我们迅速了解角色的主要特点。
×聪明
SAT满分,考上哈佛
思维敏捷,语速快,脑子转得快,反应快
多线程,同时思考多个问题,无缝切换

×自负
Mark开场提出一个问题:都是SAT满分,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
看似问前女友,其实是向其炫耀,而Erica也不出所料的做出仰慕的回应:你丫居然一个题都没错?一次就做对了?没有检查?
这种反应让Mark很得意。

毕竟,我们现在已经知道Erica是个虚构的角色,这么漂亮的女孩子为何喜欢Mark呢?他既不高也不帅更不会说好听的哄女孩子欢心,所以编剧总要给她找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聪明有才华。Erica出于仰慕Mark的才华才与其拍拖,毕竟她自己只是读了个BU(波士顿大学)而已。

[备注]BU該校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表之「美國最佳大學」(America's Best Colleges)評鑑中,近年總體排名均屬前一百強
另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資料」(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於2007年發表之「世界最佳大學兩百強」(The Top 200 World Universities)評鑑排名中,該校躋身前五十,並在社會科學,以及生物學生技醫學等領域排名較前。
最著名的校友是马丁·路德·金

×自卑
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Mark单方面认为,女生都会喜欢那些划艇运动员(比如划艇二宝),身材高大,肌肉健硕。就像男人都喜欢丰乳肥臀的女生一样,正常的生理趋向。
其实这倒没错,但错的是起码Erica并非如此,人家喜欢Mark,说明她更欣赏有才华的人,可能反而看不上那些五大三粗傻乎乎的运动员(划艇二宝确实有点憨态可掬)。
只是Mark心存自卑,所以对于划艇运动员这个词过于敏感,当Erica开玩笑说很喜欢运动员的时候,马上就翻脸。

第二,当Erica问Mark,那个社团最容易加入。Mark再一次误解。
Mark认为,你这是讽刺挖苦我,认为以我的能力也只能找个最容易的社团,而不是最好的社团。Erica很冤枉,两个人聊天而已,随便说说,何必较真呢。


不擅长沟通,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懂如何与人沟通,

比如:Erica问那个社团最容易加入,Mark就死揪着不放:为啥你问最容易,是不是觉得我不行?而且是反复质问,Erica已经感觉到Mark的自卑症发作,笑着解释只是随便问问。
一般来说,此时这个问题就应该结束了,没有必要继续纠缠。但是Mark并没有这么做,依然拉着个脸。接下来做了一件火上浇油的事。

Mark纠正Erica的拼写错误,应该是Final Clubs而不是Finals Clubs。
Mark此时这么说,显然是由于黔驴技穷,无花应对,只能借此找回点面子。

这件事本身并没错,Erica确实说错了。但是当时的气氛已经有些紧张了,是个明白人都不会如此火上浇油,况且指出女生的错误是沟女高手最忌讳的事,即使要说,也会换个轻松的方式,比如:你好笨啊之类的话。

谈话到这里,Erica已经发现Mark的问题了,问道:为何你非要通过加入社团来证明自己呢?做好自己不就行了吗?Mark的回答其实很虚幻,加入社团很有意思很好玩,认识更多的人,有助于以后事业发展。其实此时他也不清楚究竟为什么。

注意,这个问题很重要。
甚至可以用来解释为何Mark会背叛朋友Eduardo及欺骗划艇二宝。
因为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进入社团的人,而且划艇二宝还是那种高大威猛的运动员。
Mark出于妒嫉的心理才会做出那些事。
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印证,当Eduardo告诉Mark我收到加入最牛逼的Phoenix社团邀请时,Mark并没有表现出替朋友开心的表情,而是有些酸酸的。
而Mark后来之所以如此执着于facebook,原因就是这样能是他卓然不群,高高在上接受众人的膜拜。

此时,谈话已进入尾声,经过了前面的铺垫,该收场了,两个人要分手了。此时需要扔出三颗炸弹。

Mark说,等哥入了社团,一定会带你去见见大场面。
这就把Erica激怒了,你这个高傲的驴子,以为没有你我就只能随便混混啊,算球,老娘不跟你拍拖了,自己也能混的很好。

此时,Erica第一次说分手。
女人心,海底针。虽然嘴上说分手,但此事Erica只是由于一时气愤冲口而出,并非真的想要分手。也只是一场恋人之间普通的争吵而已,缓一缓,大家情绪稳定,也就没事了。编剧同学觉得这还不够给力。于是,第二颗炸弹登场。

Mark确实不善沟通到了极点,眼看着被Erica用话逼到角落无以应对,不知道服软认错说点好听的糊弄过去,却突然神经质的来了一句:咱们能订上座,都是因为你跟看门的潜规则。

我想此时Mark的心理是:既然你都说分手了,我也不必客气了,该说的话必须说出来,否则憋得怪难受的。

显然,这句话彻底激怒了Erica,男朋友诬陷自己跟别人上床,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啊,完了,今天这顿饭肯定是吃不下去了,转身要走。

Mark此时开始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了,自己说的话太过了,第一次提出道歉。Mark心想,我这么优秀的人都主动跟你道歉了,你还不顺着台阶下去得了,咱们继续开心聊天吃饭吧。

显然,这只是零情商的Mark的一厢情愿。你用如此侮辱性的语言伤害了一个女孩子,随随便便一句Sorry就没事了?做梦吧!

此时Erica虽然情绪不稳,但还算理智,以回宿舍看书为由,离开争吵现场。如果此时Erica真的走了,下次还有回旋的余地。毕竟,Mark的那些话从另一方面理解,也可视为男友的嫉妒心发作,只是言语不当。

Mark继续苦苦挽留,Erica终于忍不住说了真话:跟你拍拖实在太累太烦,你丫整个一话痨不说吧,而且还尖酸刻薄,我招你惹你了?
Mark高傲的本性又表露出来了:我也没说啥啊,我说的都是事实啊。还是不肯认错。

最后一颗炸弹。

Erica:为啥你老不让我回去读书?Mark:你不就念个破BU吗?随便混混得了,女人无才便是德,长得漂亮就行,再用功读书也追不上我啊。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Mark的自负和优势心理,合着他觉得人家漂亮女孩跟他拍拖都是必须的。但事实恰恰相反,Erica不仅漂亮而且也比较聪明(否则跟Mark根本说不上话),理解力并不逊色,只是反应略慢(或者说正常)而已,人家也有自尊,从小都是宠大的,干嘛跑来受你这个气?

于是,Erica彻底爆发了,这一次,分手是真的,Mark再说什么都没用了。
(其实也不能说没用,换个人第二天就能让Erica回心转意,但骄傲的Mark做不到)

当然,聪明的Mark此话一出口,马上也意识到不对劲了,立即王左右而言他,说:咱们吃点啥好呢?显然,这也就是Mark唯一的沟通技巧——转移话题。
当然,此时这种小技巧已经完全无效了,Erica彻底心死,甚至都不再以争吵的语气说话,只是很平静的告诉Mark:分手了,以后做朋友(所谓做朋友也只是客气,其实以后最好别让我见到你)。

Erica的临别赠言貌似只是女孩子的气话,其实颇有深意。她说:Mark你丫就是一大傻逼。这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全片的主旨。或者说一场猜谜游戏中,其实开场就已经直接告诉大家谜底了,只是我们谁也没留意。

片尾最后一句对白,女律师也在临别之际跟Mark说:你并非大傻逼,虽然你很努力的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

一头一尾两句话显然是前后呼应的,导演借助两位女生说出了自己对Mark此人的判断。

这个判断是:Mark的所作所为(前女友 Eduardo 划艇二宝),从对方或者第三方(律师 观众)角度来看,可谓是卑鄙无耻只差下流。但是,从Mark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或者说是应该做的事,他没有撒谎,没有主观刻意欺骗,他只是想做好一件事,一件大事,从此天下无人不识君,仅此而已。

孰对孰错,观者自辩。

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从《Social Network》看一个好剧本是怎么炼成的

毋庸置疑,《Social Network》是部好电影。作为影迷,特别是长城之内的影迷,欣赏此片能够达到某种猎奇心理,看看人家是怎样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准确的说应该是100亿美元)富翁的。还有各种羡慕,羡慕大学宿舍,空间大、有冰箱、晚11点之后不停电不熄灯;羡慕大学生活,能抽雪茄、喝洋酒、看脱衣舞;羡慕没有父母逼迫成绩压力想创业就创业;羡慕有好创意就能找到投资,事业越做越大;羡慕法律严谨保护创意,任何人剽窃山寨都要付出代价。

羡慕之余,我在想,这部电影能够拿到金球奖,显然不是因为找到了facebook这个好题材,从电影本身而言,它一定有不少亮点,值得拿来做个麻雀解剖一下。

《Social Network》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有一点要注意,虽然影片有现实基础,但是电影就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它有自身的特点属性,是否完全忠于事实并非判断改编电影好坏的标准。就像姜文拍《让子弹飞》一样,马识途的小说只是一个起点,如果完全忠于原著,电影很可能就不好看。

为什么大卫·芬奇要选择facebook的故事拍电影呢?因为可以从中探讨人性。作为导演,特别是电影导演,尤其是大导演,绝不会仅仅满足于故事讲得好、画面拍得漂亮,他们总是把自己对人性的思考放进去,只有这样影片才会有深度,有生命力,能打动人心。

其实陈凯歌的思考力度也算是大导演级别的,只是思维过于刻意的异于常人,而自身技术又不能把握,所以总会出现失控的情况。

相信大卫·芬奇研究过facebook的发展历程后,从创始人Mark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很有说头的点: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片尾,女律师在临别之际回身对Mark说:虽然你很努力,但你真的还不是一个傻逼。

这句话是整个影片的点睛之笔,也是最后一句对白。

什么意思呢?我看了三遍之后,逐渐理解了。
其实导演在影片一开场就已经将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了。

开场戏是Mark与前女友5分钟的谈话直至争吵,前女友起身离开之际,也对Mark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你丫就是一大傻逼!Mark的反应很茫然,有些不知所措,拿起啤酒要喝一口镇定情绪,想了想又放下,接着就回宿舍了。

Mark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不是傻逼?
如果我们从Mark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会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做错过,至少没有成心伤害谁,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作为一个高考满分的哈佛本科生,Mark可谓少年得志,所以他是骄傲的,所以他跟前女友说有啥好学的?念个破BU(波士顿大学)至于吗。。。这就是他无意中透露出来的优势心理,骄子心理。
但是另一方面,Mark又有些自卑,毕竟哈佛里面充斥了各种牛逼贩子,甚至还有一位影星(Natalie Portman)。Mark渴望融入哈佛的社交圈子,加入各种社团(Final Club),甚至也羡慕那些身高马大的划艇运动员。傻子都知道,至少在大学阶段,运动员和乐队最容易获得女生青睐,编程再好有个春用啊。

这样一个性格的人,脑筋还转的特快,一句话说的不中听,马上就翻脸,指责前女友跟DoorGuy上床,说完又后悔。
一个长得也不帅、身体不健壮、不会唱歌、不解风情、毫无幽默感,而且小心眼、妒忌心强的聪明人,那个女的会喜欢?缺心眼吗?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Mark是个傻逼吗?

毕竟本片的主旨并不是讨论Mark的感情生活,那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虚构的催化剂而已。Mark是不是傻逼需要在两件事上讨论:
1、背叛朋友,facebook联合创始人 CFO Eduardo
2、欺骗校友,划艇二宝

可以明显看出,导演还是更倾向于站在Eduardo和划艇二宝的角度说话,通过事实特别是听证会律师的直言质问,来表现Mark的无耻卑鄙。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又没那么简单。

首先,为什么Mark要背叛朋友,将其股份从30%缩水至0.3%?
有人可能会说是Sean Parker在旁边捣鬼。没错,Sean对Mark的影响很大,Mark对他也很崇拜,但这只是因为两者对待facebook的理念一致而已。
Mark什么都无所谓,没女朋友,不在乎钱,他只想做成一件大事,特别牛逼的大事——facebook。只要有利于facebook,做什么都行,反之怎么都不行。但是从外人的眼里,Mark的行为就会显得不尽情理,甚至无耻卑鄙。

有一段戏为Mark的行为作出了解释。
Eduardo与Mark争吵后,情急之下冻结了公司账户,只身返回纽约,正在与女友吵架之时,收到Mark的电话。
Mark情绪很激动,把Eduardo骂了个狗血淋头,这是整部电影中Mark最失态的时候。对于一个理性到极点情商接近零的人来说,跟女友分手、与好友对薄公堂都不会让他失态,只有facebook出问题才真的是捅到他心窝里了,绝对不能接受,也不可原谅。
在这个时候,Mark彻底抛弃了Eduardo。后来有场戏两人争吵时,Mark也说过,你丫作为CFO(除了出了点钱),对于公司的发展还有啥贡献呢?甚至还拖后腿。所以,从Mark的角度而言,他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对事不对人。


其次,Mark为什么要欺骗或者说抄袭划艇二宝呢?
从开场酒吧谈话可以看出,Mark对于划艇二宝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羡慕嫉妒之余,由于女友分手也有些狠狠,想象着她可能与那个划艇的上床。
此外,从划艇二宝找到Mark,邀他共商Harvard Connection网站大计之时,就可以看出Mark对此二人的不屑。听证会上,Mark也说过一句话,不要总是说我剽窃,有种你丫也去做个facebook啊,就知道在这里BB。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Mark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想到就做,没有一秒钟的耽搁。
Mark与划艇二宝谈完之后,当时就决心实施了,转头就去找Eduardo融资,搞掂之后即刻开始,不分昼夜的写程序。

还有个细节也能够补充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Mark在实验室里打瞌睡,室友Dustin跑来问:你知不知道某女同学有男朋友没有?现在是不是想找男朋友?Mark烦的要死,回了一句说:你以为她们脸上刻着字,上书“单身求保养”吗?话说了一半,突然想起这是个很好的创意点,马上收拾书包回宿舍写代码,甚至都没怎么搭理来访的Eduardo。

所以,对于划艇二宝这件事,也许可以这样解释。
Mark觉得他们的点子不错,想干,但是由于从心理上对这些运动员有着很复杂且说不出口的感情,所以不愿意跟他们合作,要自己干。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和自己的朋友合作肯定更开心也更有主动权。
而Mark一旦开始干活,真的是其他什么都没功夫搭理,也不完全像划艇二宝的高参分析的那样,拖延竞争对手上线的时间。
但是,当听证会上老头问话:为什么你直到第16封邮件才说Harvard Connection这个项目没前途,我不干,你丫是不是成心拖死竞争对手,此时Mark顾左右而言他。可以看出,Mark还是有点心虚,知道自己理亏,但事已至此,又有啥办法呢。

整体结构

《Social Network》这部电影从时间上而言,有两条线。一条是回忆倒叙,讲述facebook的创办历程,一条是现在进行的听证会。

为什么有如此安排呢?
首先从电影欣赏的角度而言,时空的切换能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显得故事推进不会太生硬。毕竟关于facebook是怎么成长起来的,绝大部分人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的,即使故事推进中有矛盾冲突,但也过于平铺直白。

其次,听证会从某种程度而言起到了画外音的作用,在facebook发展史的几个关键点上,切换到听证会,通过律师与Mark的交锋,把这些关键点进行了深入挖掘,更加突出了矛盾,也让观众更加认清了Mark这个人。

例如,听证会第一次出现是在facemesh搞垮哈佛校园网之后,镜头不多,只是从Mark的律师口中我们得知,Eduardo的女律师之前三个小时都在拿前女友说事,为何?Mark认为,你不就想说我不是个东西吗?品质不好,以证明是我背叛了朋友,赔偿很多钱。

由此可见,听证会的存在是为了弥补facebook发展史过快的故事节奏,让观众有个喘息的时候,再回味回味Mark的那些劣迹,通过律师对其进行进一步批判,这样做也是为了强化电影的主题,同时避免了搞个高高在上的画外音那么俗气无力。

顺便说一句,好电影几乎不用画外音,用不着,好导演总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听证会第二次出现在划艇二宝邀请Mark加入Harvard Connection之后。这也是个很关键的点。
此时律师一再追问:你当时是否同意加入?
影片倒叙部分,Mark说:I’m in。但是听证会上,Mark确实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最后被追问的无处可逃,不得不说:我只是帮个忙而已(意为我没有责任和义务)。
与此同时,另一个听证会开始了,女律师追问:是不是你找Eduardo说facebook的事?Mark扭捏了一会儿,不得不承认是。

之后几次听证会总是给人一种感觉,控诉方Eduardo及划艇二宝是正义的,占理的,Mark是狡猾的,心虚地,不愿意正面回答问题。这应该也代表了导演的一方面的态度。

但是从另一方面,facebook发展史的描述中看,Mark只是一个简简单单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人,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只是不会沟通,单向思维,有些自私而已。

所以,这才会引发片尾的那个问题:Mark到底是不是个傻逼呢?

由此可见,影片采用两条时间线的结构是有深意的,并非只为了炫技或纯粹节奏的调整,而是这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将Mark的两面性展现出来,至于是好是坏,观者自鉴。

两条线(人物关系)

作为电影,要好看就必须有斗争有矛盾。显然,Mark与Eduardo的矛盾是影片的主线,自始至终,但是只有一条线又有些单薄,于是加上了划艇二宝这条线。
但是,划艇二宝这条线的侧重点是facebook创业初期,于是又加入Sean Parker这条线,这第三条线与前两条略有不同,Sean Parker的出现,从facebook发展而言是件好事,将其带入更广阔平台,还引来了风险投资,从剧情发展来看,Sean成为Mark与Eduardo决裂的催化剂,非常完美。

人物动机

大卫·芬奇要在电影中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Mark要做facebook。也许在现实中,这只是某日的灵机一动而已,没啥特别,但是要拍成电影显然照搬现实就显得很虚假。
没错,有时候,严格按照事实进展拍电影反而会让人觉得缺乏说服力。

于是,大卫·芬奇需要给Mark找个理由,哪怕是杜撰的。

故事是这样的,Mark为什么做facebook?一半原因是觉得划艇二宝的创意不错,值得一做,更重要的是Mark需要重新树立声誉。为什么要重建声誉?因为之前干了件得罪人的事。什么事?facemesh,侮辱女性,而且还在博客辱骂女性,将女人与牲畜相提并论。那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失恋了,分手了,前女友盘儿靓,总惦记,由爱生恨。为什么分手呢?

于是就有了开场这段戏。

可以说,《Social Network》最精彩最精华的地方就是开场这5分钟。

开场戏

开场戏的暗示,为什么会如此对待Eduardo和赛艇二宝,也算是一种羡慕嫉妒恨吧。Mark按照其理性的思维,认为女孩子更喜欢有俱乐部身份的人,或是运动员等身体健硕的人,而他恰恰不是,所以有点小生气。

片中说Sean Parker有妄想症,总觉得有人在迫害他。Mark也有,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

Mark开场已经表达了强烈的进入Final Clubs的愿望,算是一种渴望被认可的被关注的心态吧。

前女友的答复是: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自己是啥就是啥,做好自己就挺好的,何必呢。
而在Mark听起来,这是一种讽刺,意为你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进入Phoenix Club。

Mark这个人也挺有趣的,一方面生怕别人没有注意到自己,另一方面却看不起上BU的前女友。这算并不算是精英心理?

开场5分钟激烈对话的结束语已经点题:Mark,你丫就一大傻逼。

结尾听证会结束后,女律师也在临走前说了一句话,与之呼应:你虽然很努力,但其实并非大傻逼。
也许是这句话又勾起了Mark对前女友的思念,再次鼓起勇气,试图重续前缘,影片结束。

前女友是个虚构的角色,为了给Mark更具有戏剧性的动力。
显然,设计前女友这个虚构的角色,最主要是为了开场,给facebook创业一个充分的理由。但是这个前女友也不能一闪而过,等Mark以后身价百亿的时候半路遇见,两个人有唏嘘半天,感叹过去如何如何。

所以,前女友又出现了两次,在很关键的地方又派上了用场。
影片还要回到一个问题:为什么facebook走出哈佛?毕竟从哈佛二宝抄袭来的创意就是哈佛邮箱的独特性,facebook立身之本就是它是一个封闭的哈佛内部俱乐部。
为什么要扩充呢?必须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于是前女友二度出现,与艳遇打炮之后的Mark意外相遇,Mark依然痴心不改希望再续前缘(符合人之常理,毕竟女孩子长得确实很漂亮),但被严词拒绝,而且临别之际,还祝福了他那个所谓的电脑游戏facebook。
这让Mark很气愤,很丢面儿,合着我忙活半年,居然一点没引起你注意,白干了?!不行,必须要把facebook杀到BU,让她也知道我的厉害。(说实话,这心理素质跟李国庆也差不多)

有始有终,facebook这件事既然因前女友而起,那么也应该由她而终,于是影片又有了一个很不错的结尾。前女友挺管用,一举三得。

虽然这个虚构的前女友在整个剧情推进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毕竟这只是个虚构的角色,导演用的很少,只有三处,结尾那段其实真人都没有出镜。
而且在演职员名单中,饰演者Rooney Mara也排在最后一位,甚至不如那几个律师及哈佛校长。




开场没有遵循惯例,先来一段空镜头,街景、蓝天、群众等等,而是直接进入剧情,从开场第一秒就抓住你的小弟弟,刺激你的神经。

哥伦比亚女神一出来,背景音乐对白随之而来,完全没有任何过渡
,直接进入主题,没有空镜头,上来就是5分钟对话,你急我比你更急。


为什么这么做?

看完电影的同学都已经了解到,Mark是个思维极其敏捷而且多线程的Geek,典型的表现是其超快的语速和跳跃性的话题。

于是,电影本身的节奏也打上了Mark的烙印,既然我们在刻画描述这么快节奏的人,那么影片也要加快速度,开场直奔主题。然后在Mark回宿舍的路上再出字幕,从影片节奏而言,一急一徐,让人欣赏起来更舒服。

影片的网络化还体现在一个细节——片名的推出。

电影不仅仿效facebook的logo制作了social network,而且采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淡入淡出方式,类似网络速度较慢加载图片的效果。先看到图片大致轮廓,然后才是清晰呈现。
甚至电影的海报也没有恶俗的让几个主演挤在一起摆Pose,只有一张Mark的大头懵懂照,而且还隐藏在一堆文字之后,充当背景。

这些都和facebook网站一样,很Cool。



# 花絮

演职员中还真有一个哈佛毕业生——片尾与Mark交谈的女律师,Rashida Jones饰演,这位姐姐是正宗哈佛1997届毕业生,与哥同届不同校。



开场戏达到几个目的:
1、迅速树立Mark的个人形象:聪明 多线程思考   情商为零 完全不懂的人际交往
这两点也贯穿了影片始终
2、影片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Mark要做facebook?现实中这个原因太普通了,于是,编剧进行了演绎。
Facebook是为了挽回Mark在女生心目中的恶劣形象?为什么会有恶劣形象?因为Facemesh和Blog侮辱女生。为什么侮辱女生?因为刚跟女朋友分手,而且是漂亮的大蜜,心情激愤。为什么分手?因为不会说话,不会沟通。






诉讼戏的存在是为了取代画外音,而且能够让矛盾显得更加具有冲击力,还能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





























显然,说《Social Network》是一部好片,绝非讲述facebook创始人mark的噱头,毕竟成功的IT企业有很多,且不论Google,同期的Twitter Foursquare Groupon都不错,那么,为何大卫·芬奇要选择facebook呢?

原因很简单,facebook有故事。

像大卫·芬奇这样的大导演绝不会满足自己仅仅拍了一部常规的青年创业励志片,作为一部电影,或者说一个好剧本,好故事,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戏剧冲突。就像马克思说过的那样,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facebook的真实故事中就有很不错的矛盾基础,两个创始人掐架甚至不惜对薄公堂,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素材了。

《Social Network》作为Mark的传记片,要向观众说清楚几个问题:

1、facebook诞生发展的历程,这一部分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给予现实素材展示即可。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规定动作,必须要有,但是并不足够,或者说缺乏深度。

2、Mark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点,相信大家更有兴趣,而且能做文章的地方也很多。

Mark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很聪明,而且是绝顶聪明。但是从电影的角度而言,聪明这点事也就只能支撑10分钟的戏,必须要说,但还不够。

其次他很简单,说干就干,目标明确,全心投入。这还不够。

相信经过反复研究,导演挖出了这样一个问题:Mark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也就是影片末尾点题的一句话。
Mark问女律师:你说我是傻逼吗?
女律师说:不是,你只是假装自己很傻逼,简称装逼。

这段话放在电影结尾是点题,但是在策划创作阶段,这就是导演要找的影片立足点。我拍了这一部电影,并非把一件事说明白就行了,还要有点深意,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OK,那么所有的故事将围绕这一个中心展开。

Mark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理解,导演的答案是:他其实是个极其单纯的人,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从他自己而言,每个选择决定都是为了facebook,但是客观上却伤害了他人的利益。
这么说吧,对Mark的评价应该是:看起来挺淳朴的老实孩子,怎么耍起心眼来比谁都狠呢?

所以,我们要用事实故事充分展现Mark的两面性。

Mark的单纯可以用facebook创业历程来展现,尤其是起步阶段。

有几个镜头值得回味,Mark在实验室打瞌睡,Dustin过来问你知不知道某女孩是否有男友、是否想找男友blabla,Mark一开始很烦,说你丫以为人人脸上都刻着字,上书“单身求偶中”“已有固定男友”啊?但是转念一想,这应该是facebook必须具备的功能,于是飞身收拾书包回宿舍开干,甚至顾不上跟Edwardo打招呼。

包括Mark去跟哈佛二宝谈完之后,回来创立facebook,连续编程几十天那段。

这些都用来说明,Mark是个目标非常明确,一有想法马上实施,不耽搁一点功夫的人,也就是说他脑子里只有facebook,一切只为了facebook,我就是要做件特别牛逼的事,只有事没有人。

对,只有事没有人。所以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不考虑他人感受。
还有一段,facebook上线之后,需要再投入200美金升级服务器,当Mark跟Edwardo说这件事的时候,Edwardo考虑了一下说行吧,而Mark的回复却是:我们已经先斩后奏了。
显然,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不会做人。其实你盛情邀请人家做CFO,但是公司的财务支出却事先不打招呼,从流程和情感上都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Mark认为,facebook是第一位的,效率是第一位的,既然有需要,我就先把这件事做了,然后跟你说一声就行了。
Facebook在Mark心目中是何等地位,有一段戏充分说明。
当Edwardo冻结账户回到纽约跟女友吵架时,收到Mark电话。Mark很生气,整部电影中,这是Mark最失态的一次,为什么生气,因为冻结账户影响到了Facebook的发展,即使服务器宕机一天,即使有几个人离开,这对Mark而言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完全不可接受。

这场戏很关键,它将Mark好人的一面与坏人一面有机的串联在一起,给了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伤害他人的事情,对于Mark而言并没有做错,他只是为了维护facebook的利益。

第二点,Mark是个坏人。

如何说明Mark是个坏人呢?那就必须给他找对立面,而且从电影本身的技术需求而言,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创业记录没有任何戏剧性可言,必须要贯穿矛盾冲突。

不用找,现实中就有两个,直接拿来用就是了。

1、Mark与Edwardo

背叛朋友显然很有戏点,